close

議會大廈Hotel du Parlement
是北美最古老的議會之一,1886年完工。建築出自Eugene-E.Tache設計,屬於法國文藝復興式風格,
呈現魁北克與路易十三的淵源。1976年由主張分離的魁北克人黨(Parti Quebecois)主政後,
1980年和1995年兩次獨立公投和大大小小的分離協定,讓魁北克議會成為全國的政治焦點。
原本是兩院制,現為一院制-國家議會(National Assembly)由副總督(英王在魁北克的代表)和125名議員組成

我們10/6從飯店往老城區的路上,第一個景點是瞭望台,進入老城區之前先在議會大廈聞香一下
議會大廈正中間的雕像都是和魁北克早期歷史有關的法國人和印地安人。印地安人是當地部落酋長、英雄
他們在洋人心目中是「高貴的野蠻人」(白人的祖先是日耳曼蠻族,怎麼有臉說別人是野蠻人?)

因為錯誤的CNN氣象報告,我們以為10/8是雨天,於是決定10/8參加議會大廈免費的內部見學。

正門正在整修,透過標示輾轉走到旁邊的側門進入。參觀的人都要出示證件,每人一張識別證。
我們發現議會裡面有掛外套的地方,似乎洋人都很重視這點,在台灣就比較少見
一開始先看一段魁北克影片,然後導覽小姐過來帶我們參觀。整個導覽團約10人左右,以白人為主。
雖說法語人口在魁北克佔了8成以上,但當地人也通英語,比在巴黎更沒有語言障礙。
導覽小姐用英語解說,不然若全程講法文的話我們就冏了。

主大廳The Main Mall
正對階梯右手牆上刻新法蘭西的紋徽,三朵百合花在藍色背景上,旁邊是代表愛爾蘭的豎琴;
左手邊是英格蘭的紋徽,三隻獅子疊在紅花上,旁邊是代表蘇格蘭的紅獅。




之前在多倫多有提到安大略省的格言和省徽,魁北克省也有格言Je me souviens(我記得)
下圖是省徽。最上層的鳶尾花代表法國,也是魁北克的象徵;中間的獅子代表英國,底下3片楓葉是魁北克
「我記得」的原文是說:「我記得我是在百合花(法國國花)下出生的,玫瑰花(英國國花)下長大的」
魁北克的歷史受到英法影響很深,在省徽或是議會大廈,都並列了英法的象徵。
即使一心想從加拿大獨立,把法語作為當地官方語言,但不能抹滅英國對他們的影響。
「我記得」也帶有不忘本的意思。

國家議會廳The National Assembly Chamber
正中央是議長,多數黨坐他右手邊,反對黨坐他左手邊。議長椅正上方畫1793年發生的故事「語言的辯論」

另一幅畫是在天花板上,描述流傳400年的格言Je me souviens(我記得)
綠色的議會廳從1998年改為目前的藍色,原因是因為議員覺得藍色背景上電視比較好看。



立法會廳The Legislative Council Chamber
昔日是魁北克議會上院。由於上院造成下院無能,所以加拿大逐步廢除上院。
魁北克在1968年正式廢除上院,是最後一個廢除上院的省。
目前立法會廳作為議會代表商議的地方,有時一些正式儀式也會在這裡舉行。





我本來以為藍色代表法國,粉紅色代表英國,既然魁北克深受英法影響,於是兩院各用兩個顏色作代表
沒想到與英法無關,漆成藍色竟然只是為了上電視好看啊(冏)
另外我一直都覺得沒必要雙國會,上議院只是個形式,廢掉剛好節省民脂民膏。
內閣制會有上下議院的設計是因為古時候有貴族階級,把貴族代表放在上議院。
但現在早已沒有貴族,根本不需要有上議院這種東西。加拿大廢除上議院是很合理的作法。

導覽結束後很多人就離開了,只有我們還在裡面到處晃,發現牆上是從古到今魁北克歷代leader的畫像。
雕像和油畫像這種東西,還是古人比較適合。現代人的服裝氣勢很弱,作出來的雕像畫像沒有古人好看

伴郎覺得這些畫像很有紀念價值,為何台灣沒有這種東西?以後有機會參觀總統府我再注意一下。

走過議會大廈,穿過聖路易門就是魁北克老城區的上城區了。
上城區古時候是新法蘭西總督和將領居住的高級住宅區,下城區則是商業區,兩者可經由斷頸階梯連結
現在上下城區已經沒有區分,都是觀光勝地。





特雷瑟街Rue Tresor
和巴黎的蒙馬特一樣,魁北克也有一部分是畫家區。這邊的繪畫以魁北克風景為主。
畫家下班就把木板闔上上鎖,也不需要收拾畫作就可以回家了,隔天再把木板展開繼續做生意。

伴郎隨便亂拍幾個攤子的畫,有的畫家很熱情說他可以多拍多參考,但也遇到一個畫家很生氣要他刪照片

聖母大教堂Basilique Cathedrale Notre-Dame-de-Quebec
魁北克市最大的教堂,也是墨西哥以北最古老的教堂。它是巴洛克式建築,內裝很華麗。
1633年Samuel de Champlain為了紀念從英國手中收復新法蘭西,建立這個教堂。
後來的幾場勝仗,法國移民認為新法蘭西從新教異教徒手中救回,乃是上帝的旨意。
Frontenac等四名總督和20多名主教都葬在這裡。

這個景點很多日本團來參觀,又開始鬼吼鬼叫司溝以。日本團的喜好蠻好猜的,他們喜歡的景點都很漂亮

聖母大教堂的隔壁是魁北克神學院(Seminaire de Quebec )與Universite Laval

1635年耶穌會在這創辦第一所大學(比哈佛大學早一年),神學院在1663年才由主教Laval正式成立。
目前這些建築回歸初衷,作為神學院和高中上課使用,大學主要校區在Ste-Foy郊區。

我們會注意到他完全是因為他白茫茫的一片,感覺冬天下雪的時候整個區會隱入雪景消失,有保護色喔



聖三一教堂Cathedrale dela Ste-Trinite
英倫三島之外第一座英國國教是大教堂,仿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的聖馬丁大教堂形式。
座椅來自皇家溫莎森林進口的橡木製成。

這個景點超冷門完全沒有觀光客,會來這裡是因為Discovery加拿大,洋人的景點偏好和日本人差異很大

和聖馬丁教堂一樣,教堂邊殿也有一張國王寶座,200年來有皇后、公主、王子、總督等等大人物坐過,
就是沒有國王來坐過。這麼諷刺的座位,我們趁沒人偷坐一下。

斷頸階梯Break Neck Steps
以前連接上下城的階梯是木製的,很不牢固。感覺走一走不小心會摔斷脖子,所以被稱為斷頸階梯
現在改裝以後已經堅固多了,但還是沿用斷頸階梯這個有趣的名字。
伴郎還以為斷頸階梯的典故是我瞎掰的。我想在伴郎心目中,我是台灣的JK Rowling,非常會編故事喔。

斷頸階梯隔壁是纜車Funiculaire,一人單趟$2。不想走斷頸階梯可以坐纜車。

纜車入口有兩個,一端是在上城區的斷頸階梯旁邊,另一端在小香普蘭區(下城區)

在魁北克的時候風超大的,吹得頭超痛,我們上下各坐一次纜車,感覺蠻有趣的。

下城區緊鄰聖羅倫斯河,是古時候的商業區,是北美最古老的鋪石小路街道。
下城區的小香普蘭區(Quartier Petit Champlain)以Samuel de Champlain為名,是魁北克老城的起點。
Samuel de Champlain是一位探險家,魁北克城是由創建的,新法蘭西以魁北克城為中心進行殖民。
在路易十三時Champlain被任命為新法蘭西的總督,在渥太華的尼皮安眺望點有一座紀念他的雕像。











17人大壁畫
1999年完工,由12名來自魁北克和法國里昂的畫家共同創作。
運用法國常見的視幻覺法(Trompe l'oeil),面積420平方公尺,裡面有17位和魁北克創建史有關歷史人物,
ex:Jacquecs Cartier(送法王2名印地安人)、Samuel de Champlain(創建魁北克城/小香普蘭區以他為名)
Francois de Laval(蓋凱旋聖母教堂的主教)







凱旋聖母教堂Eglise Nortre-Dame-des-Victorires
魁北克最古老的教堂。1688年創建,1711年改名。原本是Laval主教希望下城區居民蓋一座教堂。
17-18世紀英法因魁北克漁獵資源爭奪不休,
1690年英國上將William Phillp命令總督Frontenac(芳堤納克,城堡飯店以他為名)投降。
年邁的總督回答「聽我的槍砲聲吧」後來1711年另一位英國上將Hovenden Walker再度叩關,
損失數艘戰艦後放棄攻城,居民認為是這座教堂的神力,於是就改名為凱旋聖母教堂。
(法國歷史給我的感覺是:上帝站在法國那邊。像聖女貞德、大天使聖米榭爾都給我這個印象)

李奧納多在【神鬼交鋒】最後就是逃到這裡來偷印假支票假鈔,一堆警車停在皇家廣場前等著抓他。
好萊塢電影會到魁北克取景真的超特別的。

我們10/8才有機會進去裡面參觀,裡面還好

皇家廣場Place Royal
凱旋聖母教堂前面的空地就是皇家廣場。1686年法國送來一尊路易十四的雕像放這裡,
所以被命名為皇家廣場。後來被認為妨礙交通而移除雕像。目前的雕像是1928年法國送魁北克的禮物



謝瓦烈之屋Maison Chevalier
以「加拿大最古老的房屋」而聞名。經過1682年火災、1759年七年戰爭,數度被燒光又重建。
他是商人謝瓦烈的房子,可以免費入內參觀,但不能拍照。從謝瓦烈之屋可以想像18世紀商人的生活樣貌

後記:
以上參考資料來自我最喜愛的旅遊良伴Discovery出版的【加拿大】,和Mook出版的【加拿大】
Discovery是居家旅遊良伴,既八卦又有教育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